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8篇
  免费   712篇
  国内免费   3166篇
安全科学   437篇
废物处理   213篇
环保管理   474篇
综合类   5300篇
基础理论   656篇
污染及防治   1105篇
评价与监测   279篇
社会与环境   161篇
灾害及防治   13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315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356篇
  2019年   314篇
  2018年   293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457篇
  2014年   477篇
  2013年   511篇
  2012年   640篇
  2011年   529篇
  2010年   431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338篇
  2007年   406篇
  2006年   441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As a special biofilm structure, microbial attachment is believ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anulation of aerobic granular activated sludge (AGAS). This experiment was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Ca2 +, Mg2 +, Cu2 +, Fe2 +, Zn2 +, and K+ which are the most common ions present in bi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 on the microbial attachment of AGAS and flocculent activated sludge (FAS), from which AGAS is always deriv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strategy for the rapid cultivation and stability control of AGA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attachment biomass of AGAS was about 300% higher than that of FAS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metal ions. Different metal ion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process of microbial attachment. FAS and AGAS reacted differently to the metal ions as well, and in fact, AGAS was more sensitive to the metal ions. Specifically, Ca2 +, Mg2 +, and K+ could increase the microbial attachment ability of both AGAS and FAS under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s, Cu2 +, Fe2 +, and Zn2 + were also beneficial to the microbial attachment of FAS at low concentrations, but Cu2 +, Fe2 +, and Zn2 + greatly inhibited the attachment process of AGAS even at extremely low concentrations. In addition, the acylated homoserine lactone (AHL)-based quorum sensing system, the content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and the relative hydrophobicity of the sludge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metal ions. As all these parameters had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icrobial attachment process, the microbial attachment may be affected by changes of these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992.
介绍了流化床富氧焚烧含油污泥技术的流程和优势,计算了富氧焚烧含油污泥系统主要设备的电耗和技术经济指标。流化床富氧焚烧含油污泥技术可实现烟气及其他污染物零排放,产生的蒸汽可直接供应油田生产和生活使用,产生的液态CO2可直接用于油井驱油,烟气中的SO2和NOx可转化为硫酸和硝酸。采用日处理200 t含油污泥的流化床锅炉年处理含油污泥量约73 kt,每年减少排污费7 300万元;锅炉年产蒸汽量约177 kt,每年节约蒸汽费用1 380.6万元,合计每年节约成本8 680.6万元。回收得到质量分数为40%的稀硫酸5.56 t/d,质量分数为37%的硝酸0.708 t/d,年回收CO2约99 kt。  相似文献   
993.
反硝化颗粒污泥在纳米零价铁胁迫下的性能恢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纳米零价铁(nZVI)对反硝化颗粒污泥(DGS)潜在的胁迫效应,本研究通过连续多批次实验,考察了经历n ZVI短期冲击后,DGS反硝化活性在不同C/N比条件下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当nZVI投加量高于5 mg·L~(-1)时,DGS比反硝化速率(μ)会出现下降,对应的比反硝化抑制率(IR)与基质C/N比、nZVI投加量呈现正相关.当nZVI投加量达到100 mg·L~(-1)时,胞外蛋白与多糖含量均明显降低.此时,充足的外加碳源(C/N≥4)将有助于促进DGS反硝化活性的恢复和减少去除单位硝态氮所消耗的COD值.由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的拟合结果可知,基质C/N比越高,DGS对n ZVI的吸附能力就越强.在恢复期内,泥相中总铁含量(Qe)的持续削减为高C/N比条件下,DGS反硝化活性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当Qe降至0.4 mg·g~(-1)以下时,μ值可达到或接近对照组的水平.  相似文献   
994.
SBR不同进水中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以人工配水、加Ca~(2+)人工配水和实际生活污水为进水水源,在A/O/A运行模式的3套SBR反应器(R1、R2和R3)中培养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研究了其生化特性和启动过程的除污性能,分析了反硝化除磷能力,最后对颗粒化机理进行了探讨,重点考察了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启动过程中对COD、NH_4~+-N、TN和TP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R1~R3均在30 d内成功得到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颗粒污泥平均粒径大于600μm,比重和比耗氧速率较大,含水率较低;培养过程中出水COD平均值低于40 mg·L~(-1),出水TN、NH+4-N及TP平均浓度低于1 mg·L~(-1);系统稳定后一个典型周期内试验表明,COD、NH_4~+-N、TN和TP的去除效果良好,对COD、NH+4-N、TN及TP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R1~R3中最大比释磷速率分别达14.34、8.32和2.32 mg·g·h~(-1)(以每g MLVSS每小时释放的P量(mg)计),R1~R2中最大比吸磷速率分别达14.13和2.34mg·g·h~(-1)(以每g MLVSS每小时吸收的P量(mg)计);试验结果表明,Ca~(2+)对颗粒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5.
本研究通过对典型污水处理厂各构筑物进行采样分析,研究多溴联苯醚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结果表明,在污水处理厂所有污泥样品中都有PBDEs检出,PBDEs浓度范围在4226.76~9204.14 ng·g-1之间.其中,BDE-209是主导同系物,所占平均比例为83.16%(范围为75.75%~89.48%).该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样品中溶解态PBDEs总浓度为183.11 ng·L-1,而出水样品中溶解态PBDEs浓度则降至7.07 ng·L-1,PBDEs的去除率达到96%以上.所有污水样品中BDE-209都是最主要的同系物,所占比例在75.75%~85.68%之间,BDE-99和BDE-47是仅次于BDE-209的另外2种主要同系物.通过对污水处理流程中PBDEs的溶解态和颗粒态分配系数的研究得出,溶解性颗粒物对疏水性有机物在整个污水处理流程中的迁移、转化有重要的影响.该污水厂的日均PBDEs负荷量为21311.2 mg·d-1,污水经初沉池和二沉池处理之后分别有58.07%和39.91%的PBDEs被去除,即一共有97.98%的PBDEs被去除了,最后在出水中只剩2.02%的PBDEs.该污水厂通过出水的日均排放PBDEs的量为430.8 mg,通过脱水污泥日均排放PBDEs的量高达20880.4 mg.土壤在污泥农用之后PBDEs浓度年增加量为25.4μg·kg-1,污泥农用需要百年以上才能达到欧盟的规定限值.  相似文献   
996.
印染污泥混燃特性及其燃烧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广东某印染污泥(YR)、造纸污泥(ZZ)及两种市政污水污泥(LJ、KFQ),利用热重法对不同来源污泥的单一及混合样在不同焚烧条件下进行了热重实验研究,并通过TG-DTG曲线计算了各试样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获得了其燃烧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各单一试样的燃烧主要分为水分析出、挥发分析出、固定碳燃烧和残留物的燃烧和分解4个燃烧阶段,其中挥发分的析出制约着YR、KFQ、LJ污泥的整个燃烧过程,而ZZ污泥还受到固定碳燃烧阶段的显著影响.当向印染污泥中加入50%的KFQ市政污泥后,YR污泥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和可燃性指数分别提高了将近2倍和1.6倍.富氧(CO2/O2)燃烧可以提高印染污泥的后期燃烧强度,降低印染污泥燃烧阶段活化能,促进印染污泥的综合燃烧性能.采用积分法(Coats-Redfern方程)计算得到各燃烧阶段反应的机理方程及相应的活化能参数,发现第一挥发分峰前取反应级数n=0.5、峰后n=2,可描述各自阶段的燃烧反应机理,而第二挥发分峰没有显著规律.  相似文献   
997.
以柠檬酸镍(CA-Ni)、酒石酸镍(TA-Ni)、焦磷酸镍(SP-Ni)3种低浓度模拟络合镍废水为研究对象,选用自制的重金属捕集剂N,N-双(二硫代羧基)乙二胺(EDTC),对废水中的Ni进行深度脱除.重点研究了EDTC投加量、初始p H、反应时间对Ni去除效果的影响及螯合沉淀物的沉淀性能和溶出特性,同时分析了EDTC去除络合Ni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初始浓度5 mg·L~(-1)的CA-Ni、TA-Ni、SP-Ni,p H为4~8,EDTC最佳投加量分别为60 mg·L~(-1)、55 mg·L~(-1)和70 mg·L~(-1),PAM(聚丙烯酰胺)为1 mg·L~(-1),反应时间2 min,Ni的出水浓度均低于0.05mg·L~(-1),去除率达99%以上.螯合沉淀物沉降性能好且在弱酸弱碱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红外光谱图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EDTC与Ni发生螯合反应,即EDTC直接脱除络合镍中的Ni2+,并与Ni2+生成更稳定的螯合产物EDTC-Ni,进而有效地去除废水中Ni.  相似文献   
998.
研究了臭氧化污泥减量技术联合A~2/O、倒置A~2/O与传统A~2/O在出水和污泥产率上的变化。结果表明,臭氧化A~2/O、臭氧化倒置A~2/O的出水与传统A~2/O相比未出现恶化,它们对COD和含氮物质的去除率分别为87.4%,53.7%和93%,66.5%,存在倒置A~2/O对臭氧混合液中有机质及含氮物质的利用率较A~2/O高的可能。试验按每克SS投加0.05 g O_3对A2/O与倒置A~2/O产生的约60%剩余污泥处理时,在短期内未造成出水磷含量的大幅升高,并且出水磷含量受臭氧混合液DO、二沉池底部DO的影响,两系统的污泥产率分别较传统A~2/O降低50%,56%。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主要介绍移动通风收尘装置的关键技术性能及其成功应用的经验,对目前应用效果不好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对相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直接热干化和微波两种方法对3种城市污泥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温度、污泥厚度、微波功率对干化过程的影响,并研究了干化气体的二次污染问题。研究表明,直接热干化耗时长,温度和污泥厚度是影响干化过程的主要因素;微波干化耗时短,效率高;厚度为4 mm的污泥在微波功率为1 200 W时,仅需3min含水率降至10%以下。微波干化气体的冷凝液COD,NH_4~+-N指标明显低于直接热干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